加快重点市场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
区商务局 蒋建云
近年来,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,省委书记夏宝龙强调,要充分认识提升发展市场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坚定不移推进市场转型升级,实现浙江市场“二次振兴”,为推动浙江发展继续走在前列作出积极贡献。市区两级也分别提出打造“购物天堂、美食之都”和“购买力回归工程”的发展战略,要求加快现代服务业板块的发展,逐年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,推动工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,打造商贸经济升级版。这为实现区域市场资源整合、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一、实施市场提升发展的战略意义
1.实施市场提升发展是推动“市场大区”向“市场强区”转变的重要条件。目前,我区虽然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56家,数量位居杭州地区前茅,2013年实现成交额912.44亿元,被评为“浙江省十大市场强区”,但总体上仍呈现“弱、小、散”特点,且市场发展不平衡,改造升级滞后,导致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,虽有“强区”之名,却与“强区”之实存在差距。因此,亟需优化整合市场资源,促进重点市场的转型升级,提升市场专业化、信息化、现代化水平,有效发挥商业城、新农都等龙头市场的带动作用,将商品市场由“多而杂”变为“专而精”,促进市场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,实现萧山由“市场大区”到“市场强区”的华丽转身。
2.实施市场提升发展是推动“买卖市场”向“产业窗口”转变的重要举措。与海宁皮革城、永康五金城等相比,萧山区域内包括商业城在内的大部分市场缺乏强劲的产业链支撑,入市商品局限于“市场到市场”的方式,与我区一产、二产关联度不高,专业市场与生产、制造产业的互动发展不够深入。而从“海宁经验”来看,以二产带动三产,又以三产促进一产、二产的产业结构模式,不仅振兴了海宁经济,更打响了海宁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度。因此,加快市场资源整合步伐,提升商业城等上规模市场的发展水平,将有力推动区内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,实现商品交易、物流配送、会展旅游等功能有效融合,为搭建特色产业展示平台和窗口,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挥积极作用。
3.实施市场提升发展是推动“解决就业”向“自主创业”转变的重要平台。商品市场具有经营准入门槛低、行业分类广、发展潜力大、就业机会多、吸纳能力强等特点,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、引导大学生、城镇未就业人员自主创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。目前,全区市场共有各类摊位3.2万余个,经营户2.5万余户,解决就业6.3万余人,有效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。因此,实施市场提升发展,扩大经营规模,提升经营档次,实现市场规模化、集聚化发展,将为民间自主创业搭建重要平台,为缓解社会就业压力、创造新的社会财富、增加政府税费收入等发挥积极推动作用,真正实现“办一个市场,兴一方经济,富一方百姓”。
二、实施市场提升发展的紧迫性
1.市场布局结构及城市功能调整逼迫市场加快资源整合。我区市场发展较快,但却没有系统的商品市场布局规划,导致我区专业市场布局不够合理。如新农都建成开业,在招商隆市方面存在一定困难,部分营业房闲置,而商业城则因市场空间、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原因很难进行经营拓展。“三改一拆”三年行动启动以来,不仅加快了新型城市化建设步伐,也为一些破旧老市场提供了改造提升契机。同时,杭州火车南站扩容建设已经启动,使得商业城这样的老市场所处位置已成为城市中心区域,交通、环境等发展瓶颈和与城市化建设矛盾日益突出,极大制约了市场的持续发展。因此,亟需尽快进行市场格局调整、资源整合,为更科学合理论证决策留出余地,使萧山的市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做出新的贡献。
2.市场业态传统无法有效满足多阶层消费需求。我区作为经济发达区域,总体经济实力较强,2013年我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4412元,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26406元,这些说明我区具有强劲的消费能力。市场作为商品流通的主要场所,也是居民消费购物的重要渠道。近年来,我区虽市场众多,但比较散乱,规模不一、业态传统,不能满足日益旺盛的消费需求,特别是不能适应中高端消费层需求,同时又受到连锁卖场、电子商务等现代商贸流通模式和部分新型交易市场的挑战,市场的提升发展迫在眉睫。特别是像商业城这样的专业市场,商品辐射范围大,在全省甚至全国都有较大的知名度,品牌形象已深入人心,如不能提升发展而使品牌消亡则是极大的损失,因此,迫切需要尽快改造提升,以保住商业城品牌的无形资产。
3.市场软硬件先天不足及配套设施欠缺成为制约市场发展的瓶颈。我区商品市场大部分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,受当时条件限制,市场设施比较简陋,缺少物流配送、仓储加工等必要综合配套设施。以商业城为例,从1992年建成开业至今,为萧山经济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,在促进经济发展、加速城乡一体化、解决就业问题、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,2013年商品销售额达到250.6亿元。但是,由于历史原因,商业城的消防条件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、功能不全、基础设施差,随着市场的逐步兴隆,加上时间变迁,房屋沉降、结构变形、电气线路老化等,隐患日趋凸显,严重影响商业城的安全运作,一旦出现问题,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。此外,由于市场产权高度分散,利益群体多,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,难以实现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,导致市场发展陷入瓶颈。
4.市场现有体制机制落后造成市场发展缺乏内在动力。随着商品交易市场的迅速发展,省内其它地区的市场全部完成体制改革,省外的市场也已基本完成体制改革。像义乌、海宁、柯桥等地的商品交易市场以及杭州东站小商品市场、杭州四季青等都实行集团化、国有控股股份制企业运作。而萧山仍有众多市场管理机构及经营管理主体存在着政企不分、人员性质复杂、激励机制不完善等问题,难以激发主人翁意识,严重制约市场的提升发展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。这与权责利相统一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不相适应,与周边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,与萧山经济强区的格局不相适应,有必要进行全面的体制改革。
三、实施市场提升发展的思路
1.发展战略。总体上围绕“整合一批、改造一批、培育一批”的发展思路,即整合一批像商业城、新农都、农批市场等存在部分同质化竞争又可互补发展的市场;改造一批商业城等规模较大、辐射力强、专业优势突出但受软硬件条件制约严重的市场,实现向功能齐全的专业市场转变;培育一批与萧山本地产业关联度较高、集聚功能较强、配套服务完善、交易方式新型、现代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市场。以萧山商业城及周边市场改造提升、转型升级为重点,加快推动各类市场资源向优势区域集聚、融合,从而实现专业市场资源优化配置,提升我区市场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。
2.发展目标。根据五年发展规划,围绕打造“N大百亿市场”的总体目标,引导区域内各类市场资源集约发展,从而打造、培育由若干个现代化市场构成的市场集群或商贸综合体,争取到2015—2018年实现市场成交额超千亿,解决就业15—20万人。
3.发展步骤。以“统一规划、分步实施、先易后难、滚动提升”为原则,启动生产资料市场区块改造,建设商贸综合体,同时推进商业城与新农都、市场园区的资源整合,为商业城改造提升、转型升级腾出空间,打造与钱塘江南岸城市功能相配套的现代化商业业态,推进市场产业组团建设,加快推动我区市场资源的战略重组、优化配置。
四、实施市场提升发展的对策建议
1.创新体制机制。加快推进国有市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。一方面组建市场发展集团,整合区内国有举办开发的市场及国有资产,将现有的国有公司转变为集团子公司,搭建企业化运作框架。再通过合资、交叉参股等模式,吸纳其它国有、集体、民间资本组建股份制企业,实现股本多元化。可吸纳管理层及员工参股,强化激励,提升公司的扩张能力。同时,强化管理机制改革,实现管理与经营分离。另一方面组建统一的市场建设管理委员会(整合现有专业市场管理机构或增挂牌子),统一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、市场和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。具体事务则由管委会委托专业管理机构或集团内管理机构处理,既保持原有市场的稳定,又便于集团公司的股本运作。在经营上立足“市场网点经营”,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市场业态调整,以此为基础使企业拥有稳定的长期受益,实现资本积累,再投资更为广阔的经营领域,实现多元化经营格局。
2.加强布局规划。明确我区商品市场远景目标、布局要求和主要任务,纳入城市总体规划,按照高起点规划、高质量运行、集约化发展的要求,加大商品市场规划布局、开发建设的调控力度,准确定位市场业态,有效避免重复建设,实现差异化、特色化发展,逐步培育形成特色鲜明的市场集群。重点加大对商业城、新世纪市场园区、新农都、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市场集群建设,完善道路、交通、仓储等配套设施,引导同类市场集聚发展,充分发挥市场集群优势,形成“市场带动产业,产业推动市场”的良性发展局面。
3.加大扶持力度。建议区委区政府成立专门领导小组,由区长任组长,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,由发改、商务、财政、住建(规划)、国土、市场监管、交通运输、国资等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,加强对我区市场资源整合和重点市场改造提升、转型升级工作的组织领导。进一步更新服务理念、创新工作方法、完善执行机制,在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和实施“购买力回归工程”相关扶持政策基础上,针对打造“N大百亿市场”和推动重点市场改造提升、转型升级的有关事宜,专门制定相关方案,研究体制、用地、税收、财政、人才、金融(贴息)等扶持政策,加速市场提升发展及各类要素资源集聚,促进我区商贸服务业的振兴发展。